点击右上角
微信好友
朋友圈
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
近日,某已故知名歌手的一个音乐账号被异常登录。据媒体报道,有网友发帖称,自己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平台,竟自动登录上了已故歌手的账号。平台客服对此表示,此情况是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“二次放号”所致,已联系新号主进行处理。这一事件,引发公众对数字遗产保护的关注。
社交账号、游戏装备、数字藏品……当前,各类虚拟财产已经成为个人数字资产的重要载体。《中华遗嘱库白皮书(2024年度)》显示,21.5%的90后和19.7%的00后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。这些数字财产不仅具备传统资产属性,还往往承载着个人记忆、情感等,具有某些人身专属性质。一旦这类虚拟财产所有人离世,其社交账号等数字遗产会不会消失,该如何处置,以及如何避免被不法利用,已成为数字时代面临的新课题。
在立法层面,民法典明确规定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。但是,针对一些现实困境还需要作出明确。比如,数字遗产该如何界定、平台是否有权在用户逝世后收回其账号、虚拟财产能否继承等,这些也都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。因此,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遗产立法,规范数字经济发展,保障公民合法权益。
这次意外事件,也提醒平台方重新审视和完善数字资产管理体系。平台回收长期未登录的账号,通常是出于安全、优化资源和隐私保护等考量,但也应考虑到用户追思、纪念等情感需求,以及账号内的数字资产处理,要在技术规则中体现人文关怀,对涉及人格利益的数据,还须承担起安全保障责任。当前,一些平台上线“纪念账号”功能,家属认证后可对账号进行冻结保护;有的推出“数字遗产守护人”认证系统,允许用户提前设置账号在逝世后的处置方案;今年9月起,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经不再进行回收处理。这些都是平台积极履行虚拟财产管理者义务的有益探索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网络虚拟财产的类型还会不断扩展。期待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数字遗产保护法律体系,守护个人数字权益,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。(卢越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