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3月27日至29日,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。
大会以“极视听·强赋能”为主题,聚焦AIGC、微短剧+、青年成长、国际传播、产业赋能等5个行业热点领域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看到,主题涉及AI、微短剧等关键词的论坛人气极高。
在会场外,这座城市的公益广告牌上写着“哪吒是勇敢的神话,成都有奋进的故事”;3月播出的四川方言微短剧《家里家外》成为爆款,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。
2025年一季度,视听产业热潮迭起。技术创新、内容升级,正在不断增强文化的“生命力”和“破局力”。
在创新科技带来的革新浪潮下,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内容?
竹林里,一位女侠在打斗中猛然挥掌,一道耀眼的光从手心激射而出……在大会分论坛上,一段虚拟拍摄功能演示视频吸引了观众注意,这是阿里大文娱数字化制作的新功能“实时法术”。
阿里大文娱数字化制作业务负责人许佳告诉记者,以往拍摄仙侠、奇幻类影视剧时,角色施展的“法术”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绿幕拍摄、后期制作等才能呈现。而“实时法术”基于AR与实时追踪技术,演员与“法术”实现零延迟精准定位,拍摄现场即可完成,大幅缩短了内容制作周期,拓展了虚拟拍摄的适配题材和边界。
当前在影视产业,AI的深度应用不仅重塑了内容生产链条,更催生了“人机协同”的新创作模式。
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认为,AI技术并非取代人类创作,而是“解放创造力”。她以音乐话剧《受到召唤·敦煌》为例介绍,AI大模型能够快速生成多种舞美风格,帮助导演更高效地聚焦艺术表达内核,助力创作更多文化精品。
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认为,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,AI一定会大力提升生产力,而年轻人先天就对新技术充满好奇,更愿意尝试和使用新技术。对于AI取代人类的担忧,他表示要相信人的创造力,“AI只是一种工具,人才是创作的主体。我相信在AI时代,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更多的优质内容”。
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看到,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,对传媒行业和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。高校开设的“AI影视创作”课程,就在培养学生利用大模型进行创意落地的能力,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。
此次大会发布的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5)》指出,中国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,成为推动中国模式、中国故事走出去的“文化轻舟”。
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韩新星在致辞中表示,微短剧以其“短平快、轻量化、强互动”的特点迅速崛起,成为传播主流价值、赋能实体经济、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。要积极发挥微短剧的纽带和引擎作用,推动微短剧更好赋能文旅、文博、电商产业、乡村振兴、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,形成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闭环。
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晓媚认为,微短剧的内容升维,需要坚持“短而不浅”,用更精密的叙事节奏,在有限时间里释放最强的情绪张力。短剧需在长剧与微剧间找到更强的吸引点,微剧需从“流量至上”转向“价值共鸣”。
当下,用户内容消费习惯的改变,正在倒逼影视创作范式的转型。
内容创作不仅是单向的抵达,更是一场创作者与观众在认知、情感与价值层面的深度对话。编剧、作家袁子弹认为,谁更能抵达人心,谁就能抢夺注意力。“与其去强调题材、时长、集数和节奏的差别,不如说要克服创作的懒惰。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,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各种题材的优势,把合力发挥到最大。”
随着用户对故事情感深度、精神共鸣的需求升级,“情绪价值”也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。编剧王小枪提到,编剧写任何题材都应该往人物类型里面走得更深一点,理解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。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