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【网络安全e点通】
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
公共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提出
网号、网证的应用
能够最大限度减少
互联网平台超范围采集
留存公民个人信息
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
从技术层面看
这是怎样做到的?
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
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
试行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App
采用“静态号码+动态认证”的认证方式
当个人用户使用App时
即可申领一个
对个人身份信息做了加密处理的
“网络身份认证凭证”
与智能终端设备绑定
在何延哲看来
过往通过手机号、身份证号
或是人脸识别等技术
开展的认证
仅仅是一种认证形式
而网号与网证相结合的
网络身份认证服务
则在技术上实现一定的创新
具体来说
网号是静态不变的
网证中的二维码是动态变化的
即便网络身份认证凭证
被窃取、泄露
由于认证二维码会失效
而有效降低了
泄露导致的安全风险
此外
网络身份认证是动态过程
用户提供网络身份认证凭证
或网号+动态验证码
才能完成身份认证
这样可有效防范多个平台
在用户未授权时
使用静态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
动态网证的技术体系
背后依托的
是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
其他人无法模拟
各平台获取到的
同一用户网络身份应用标识
各不相同
这样可有效防止
跨平台大数据聚合、关联、分析
弥补了传统身份认证机制的不足
策划:李政葳 拍摄/制作:雷渺鑫、刘鑫坤、马境远
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“网络安全e点通”专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