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近日,某网络名人“文科都是服务业”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。
应该说,经过多年的治理,“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”已逐步成为共识,属于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明确的“九不准”的内容,在网上传播的空间越来越小。但是,一些网络名人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现象仍时有发生。
这些网络名人“名言”游走在“灰色地带”,从内容上看虽然偏激,却没有直接违反“九不准”,且多以“个人观点”“专业意见”“有感而发”等形态出现。但因为发言者自带流量或切中社会焦虑,这些言论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播力。一些网络平台剪辑渲染,大肆炒作,使它们更容易在所谓“爆火”“破圈”中造成不良影响。对于这样的网络信息,如果简单删之封之、一概禁止,可能会影响网络空间活力,效果适得其反;但如果听之任之,又会带偏舆论,甚至使负面社会情绪累积激变。如何把握时度效,破解这一难题?笔者以为,应以提升网络名人道德自觉为重点,辅之以网络平台治理和全民网络素养建设,“三管齐下”,标本兼治,形成合力。
作家雨果在其作品《笑面人》中曾说过:“我们的地位向上升,我们的责任心就逐步加重。升得愈高,责任愈重。”网络名人受关注程度高,社会影响大,理应具备高度的伦理自觉,强化社会责任感,认识到每一点流量都意味着一份责任,严肃思考自身一言一行可能引发的效果。在网上发声时,不以极端当犀利,不以随意充潇洒,不以煽情博共鸣,而是用高质量的内容输出赢得大流量,依靠真知灼见、真情善行获得网民的认可和支持。
网络平台和网络名人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,前者为后台提供活动空间,后者为前者带来社会关注。当前,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,而任何信息都依托于平台传播。网络平台是网络信息的第一把关人,也是传播的首要责任人。平台不能为了蹭流量、造热点,对于哗众取宠、偏颇极端的言论装聋作哑、听之任之,也不能以客观中立、言论自由之名行选择性发布和传播之实,更不能把应负的审核责任甩锅给所谓“算法”,把网民关入低质量信息编织的茧房之中。必须把平台责任真正落到实处,为构建弘扬正能量的网络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提供条件。
网民是网络名人的言说对象,既是网上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。而作为需求方,网民的素养对网络信息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影响。
截至2023年6月,我国网民规模达10.79亿人,互联网普及率达76.4%。其中10岁以下网民和10至1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3.8%和13.9%,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人。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,网络素养建设的短板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。“上网找乐子”“起哄架秧子”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……这样的心态在一些网民中普遍存在,为出格言论提供了滋长的温床。
因此,必须以青少年为重点,积极培育弘扬优秀网络文化,提高全民网络文明素养,增强网民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意识和能力,使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。
(作者:胡一峰,系中国作协会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