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“在过去20多年里,得益于中国10亿网民基数,消费端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,但随着人口红利见顶、创新乏力、恶性竞争等问题凸显。”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表示,随着全面数字化时代开启,互联网从消费端向生产端、政府端攀升,推动供给侧改革,消费互联网“神话”或将不再适用数字化时代。
当前,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数字化产业的一员,既有从消费互联网转型To B的新入局者,也有专注于To B多年的传统厂商。然而,营收增长慢、人效比低、定制开发周期长、照搬国外水土不服等问题,成为其制约发展的重要环节。在近日奇安信集团在京举办的研发平台战略发布会上,齐向东提到,数字化产业正面临着“五大魔咒”,是企业做大做强的“绊脚石”。
他认为,很多企业在发展中,在借鉴早期互联网成功模式之时,不约而同遇到了“五大魔咒”——烧钱补贴圈用户的“圈地魔咒”、人员增速超过营收增速的“人效比魔咒”、照搬国外遭遇水土不服的“舶来魔咒”、标准化产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“标品化魔咒”、升级迭代难缺乏持续创新的“升级魔咒”。这“五大魔咒”既是互联网产业现阶段遇到的问题,更是整个数字化产业遇到的绊脚石。
第一大魔咒是“圈地魔咒”。无论互联网产业还是数字化产业,获客都是发展的目标。跑马圈地式的发展手段曾经是互联网产业崛起的杀手锏,但是数字化产业的获客成本高,试错代价大,完全效仿互联网产业跑马圈地是行不通的。
互联网产业的获客成本是以10元计。因此,互联网产业偏好跑马圈地,注重扩规模、抢地盘。现在,流量红利见底,获客、留存难度加大,互联网产业逐渐向精细化运营转变。同时,互联网产业试错成本低,很容易补偿客户损失。企业可以“先开枪,再瞄准”,先发布产品跑马圈地,再在使用过程中完善。即使产品出现问题,只要能够及时修复,使其恢复运转,就能消除客户的不满。通过跑马圈地、让利等方式获客,市场投入巨大,成本太高,难以维继;同时,数字化产业试错成本高,难以补偿客户损失。
第二大魔咒是“人效比魔咒”。人口红利曾经是互联网产业引以为傲的优势,但人口红利带来的客户边际成本优势不适用于数字化产业。
互联网产业中,一个产品面对的是海量用户,一旦产品研发成功就是“一本万利”。随着用户规模不断扩大,边际成本优势也更凸显。因此,早期成功的互联网企业,普遍都拥有人口红利带来的很好的“人效比”增长曲线。当前人口红利见底,人效比大幅下降。
第三大魔咒是“舶来魔咒”。互联网产业都是从“舶来”模式发展起来的,数字化产业不适合“舶来模式”,照搬国外模式“水土不服”。
互联网产业中,每个成功的互联网企业,都或多或少“复制”学习了国外的成功模式,甚至有一部分国内企业实现了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效果。比如,我国互联网社交、搜索、电商、短视频、网约车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发展成果。随着市场逐渐成熟,消费者水平、需求也变的更高,“舶来”模式遇到了瓶颈。因此,靠“舶来”模式发展的部分企业,没有循序渐进,发展受阻。
第四大魔咒是“标品化魔咒”。数字化产业的客户需求全面、复杂、多元,很难实现“标品化”。
互联网产业中,传统的互联网门户时代,用户获取信息往往通过编辑推荐、首页展示,用户习惯“千人一面”的信息获取方式。通过对用户行为大数据的采集和挖掘,用标品化的方式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信息推送,获得新的发展机会。但是,遇到对大数据杀熟、个人信息过度收集、隐私信息泄露的监管,这条路不好走了。
数字化产业中,客户业务复杂,个性化强,很难实现“标品化”。为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功能需求,服务提供商要对产品进行定制改动,研发周期一般是半年以上,这就造成一款产品的定制难、复用难。“标品化魔咒”既困扰客户,也让服务商付出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,吞噬毛利。
第五大魔咒是“升级魔咒”。互联网产业,后台升级是利器,而数字化产业,产品升级是难题。
互联网产业中,如果产品需要升级迭代,企业只需要服务提供端统一操作,后续则是用户对产品进行升级、安装、卸载的个人行为。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用户,升级迭代都很容易。当前,互联网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升级时,必须对每一位用户进行告知、并获得同意,不再能后台静默升级。
数字化产业中,客户的网络结构、信息系统非常复杂,扩展、更换、新增产品或功能都比较繁琐,涉及到数据迁移、网络变更、算力扩容等多个环节。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就可能对业务带来极大影响。这种客观条件下,企业客户倾向于保持现状,除非现有系统出现致命问题,否则不会贸然升级或启用新系统。产品升级的创新技术成为客户迫切需求。
2021年,奇安信完成了“鲲鹏”、“诺亚”、“雷尔”、“锡安”、“川陀”、“大禹”、“玄机”、“千星”,形成八大平台研发矩阵。在当天举办的发布会上,齐向东宣布,主要平台将全面量产。首先,研发平台化,通过研发平台的成功量产,推动研发人员实现人效比40%左右的提升,为2022年公司盈利打下坚实基础;二是产品平台化,真正实现安全产品协同与数据统一管理,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,保持公司营收高增速,持续引领行业;三是能力平台化,适应安全行业整合化趋势,带领行业走向集中化,改变“小零同”(小规模、零散化、同质化)的现状。(记者 李政葳)